關注弱勢群體、困難群體,做他們的“兜底者”,提供有溫度的保障,希望相關部門能真正積累到更豐富、實用、完善、高效的經驗和做法。
3月6日,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(fā)《關于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更好解決疫情防控期間部分群眾面臨的突發(fā)性、緊迫性、臨時性生活困難,以及特殊困難人員基本照料服務需求,織密織牢社會安全網。
對困難群體來說,這樣的兜底必要且重要,直接決定了疫情防控期間以及后續(xù)一段時間內,他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生存質量。
應該正視的是,疫情防控初期,諸如外地人因故滯留武漢、只能吃住在停車場,家人被隔離、患病孩子餓死家中,一些患有惡性腫瘤、尿毒癥等疾病的患者正常求醫(yī)無門等消息,不時沖擊公眾的眼球,讓人心酸、無奈和悲傷。
如果說在疫情暴發(fā)之初,相關地方和部門無暇顧及全面,漏掉了一部分人、一些事,或許可以理解,但隨著全國各地醫(yī)療資源和生活物資向疫情嚴重地區(qū)集中、調配,隨著疫情防控趨勢的逐步好轉,上述情況理應逐漸得到重視和改善。尤其是疫情嚴重地區(qū)的特殊人群,比如孤寡老人、因父母被隔離而孤守家中的孩子、殘疾人、患重病人員、被困武漢的外地人等等,疫情面前、“封城”當下,他們面臨諸多生活難題,既恐慌又無助。
隨著一些個體不幸遭遇的曝光,無論疫情嚴重地區(qū)還是其他地區(qū),都開始騰出手來對相關特殊群體、困難群體給予救助,推出了一些有溫度、講效率、人性化的舉措。有的地方針對“一老一小”出臺多項幫扶措施,建立街道干部、社區(qū)工作者或志愿者與特殊群體的“一對一”聯(lián)系制度;有的地方通過排查,為每一個困難家庭建立了臺賬,精準制定了不同的救助方案;有的地方開通了健康防疫咨詢熱線,及時對接各種醫(yī)療資源,提供專業(yè)免費指導……
疫情防控無疑是一個需要高度統(tǒng)籌兼顧的巨大、全新考驗,在搶救新冠肺炎病人的同時,盡可能減少可能造成的“次生災害”,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內容。不能因為疫情還未完全控制住而讓諸多事情都停擺,這不是防疫的正確姿勢。
救助困難群體,起主導作用、負主要責任的顯然是相關職能部門,因為這些部門掌握并且有權利、有義務去調配資源,去下情上傳,對所轄范圍內有多少困難家庭、患重病人員,有多少老年人、殘疾人、未成年人,應該心中有數,對他們在疫情中的處境、最急需的服務,也應及時了解掌握。
政府人手有限,有些社會力量是可以借助和調配的,比如這次防疫中承擔諸多任務的社區(qū)、臨時招募的志愿者,包括一些慈善組織。社區(qū)和社區(qū)服務離百姓最近,相關工作人員對社區(qū)內的情況了解得最精準,也最有可能給予困難群體及時、直接、切實的幫助,而志愿者有積極性、有愛心,同時有各自的專業(yè)背景。相關報道顯示,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(zhàn)中,志愿服務范圍覆蓋了包括殘疾人、老年人、社區(qū)工作人員、醫(yī)護人員及其家屬在內的各個人群,參與的主體既有基金會、專業(yè)化組織,也有企業(yè)和民間自發(fā)的組織,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平臺。
一個高效的政府、一套科學完備的社會治理體系,應該是諸多部門、機構和組織各司其職,守土有責、守土負責、守土盡責,既能獨當一面又能相互配合,既能應對眼前的危機又能把控長遠和全局。
某種角度上說,一個國家對待弱勢群體、困難群體的態(tài)度,或者說這些群體過得好不好,是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和體現之一。而疫情,正是一塊“試金石”。
社會是一艘大船,所有人都在同一艘船上,當有一個人遭遇不幸的時候,這個人就可能是全船人的威脅。這一點在此番疫情防控期間,恐怕更讓人深有體會。所以,我們永遠不要對別人的不幸和苦難無動于衷。
關注弱勢群體、困難群體,做他們的“兜底者”,提供有溫度的保障,希望相關部門能真正積累到更豐富、實用、完善、高效的經驗和做法。
(責任編輯:武曉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