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條怪魚——它雖然長著魚尾,但嘴部又尖又長,很像鱷魚,名字叫作鱷雀鱔。最近一個月,河南汝州為抓到2條鱷雀鱔,不惜抽干了20多萬立方米的湖水,對它進行捕撈。這個鱷雀鱔究竟是什么來頭?為何“非抓不可”呢?(8月30日央視新聞客戶端)
鱷雀鱔,來者不善。作為外來入侵物種,來自北美洲的鱷雀鱔既無天敵,且淡水里的活物幾乎通吃,不僅有“團滅”當?shù)厮鷦游锏哪芰Γ乙恍w型較大的鱷雀鱔甚至還會攻擊人類。可見,這樣的“非善類”,實在不抓不行。除河南汝州外,多地先后發(fā)起了“捕鱔”行動。近半年來,國內(nèi)已有不少地方捕獲過鱷雀鱔。
誰曾想到,如今被各地圍追堵截的鱷雀鱔,早些年卻被當作觀賞魚引入國內(nèi),在觀賞魚文化中,雀鱔一類也被稱為“福鱷”。倘若好生善待,這些鱷雀鱔或許會待在人類為其搭建的舒適圈里,“安靜地當一條觀賞魚”。然而,觀賞魚本就是買賣,又談何善待呢?隨意放生或丟棄已成常態(tài)?慎{雀鱔一旦放生,就如惡龍入海,原本尖嘴的“福相”,馬上露出一排鋒利的獠牙……事實上,像鱷雀鱔這樣從“觀賞物種”淪為“入侵物種”的“偷渡客”并不少見。如“加拿大一枝黃花”“巴西龜”等原本人畜無害的觀賞物種,最后也都成了讓人頭疼的“生態(tài)刺客”,所造成的生態(tài)破壞與經(jīng)濟損失,更是不可估量。
非法引進惹的禍,法律不明背的鍋。盡管目前“非法引進、釋放、丟棄外來入侵物種”等行為已納入刑法修正案,但在實際執(zhí)法中,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(jù),懲罰機制也不甚清晰,往往難以對違法行為形成約束與震懾。而且,因為早期缺乏對源頭把控,也難以進行有效的追溯追責。以至于有人調(diào)侃,非法引進與外來入侵物種本質(zhì)一樣,“皆無天敵”。
對此,完善法律防線是首要任務(wù)。要根據(jù)現(xiàn)實情況,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、監(jiān)管主體,明晰執(zhí)法尺度與力度,讓違法違規(guī)者有所忌憚,不敢肆意妄為。其次,要加強相關(guān)知識與法規(guī)的大眾宣傳。引導人們有意識地拒絕引進、飼養(yǎng)、放生或者丟棄外來物種,提高行為自覺,建立思想防線。像汝州直播“抽水補鱔”就是一次生動的科普課。此外,相關(guān)部門在加強源頭預(yù)防的同時,還需要做好長期風險評估,建立科學防線。唯有多管齊下,才能構(gòu)筑起最強大的國家生物安全防線,將一切“不善來者”通通拒之門外。
(責任編輯:武曉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