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 近日,國務院金融穩(wěn)定發(fā)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提出必須更加重視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,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。為何提出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?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?將重點解決哪些問題?本報今起推出“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”系列評論,從支持形成最終需求、做好金融機構正向激勵、發(fā)揮財政政策積極作用、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等4個方面進行評析,敬請關注。
實體經濟是市場的主體,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。改革開放40年來,我國經濟發(fā)展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,這從根本上說得益于實體經濟的不斷發(fā)展壯大。不過,隨著我國經濟發(fā)展進入新常態(tài),實體經濟在發(fā)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新的困難、矛盾以及挑戰(zhàn)。
實體經濟遭遇的困難和問題,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實體經濟邊際利潤率和平均利潤率下滑,加之我國金融體系自身的體制機制問題,使得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意愿不強激勵不夠,貨幣政策傳導效果不好。
貨幣政策傳導不暢,一方面容易造成資金在金融系統(tǒng)內“空轉”,往往會放大金融市場風險,又容易拉長資金流轉鏈條,進而抬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。另一方面,實體經濟缺乏資金支持,很難進行技術改造和工藝創(chuàng)新,高質量的供給跟不上,就不能滿足消費升級的新需求,到頭來影響實體經濟運行效益,進一步降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,最終影響經濟增長動力。
而且,解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問題,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與水平,不能只是簡單地讓錢流入實體經濟。如果簡單地通過行政命令手段,讓大量資金在低端無效供給領域“打轉”,最終不僅幫不了實體經濟,也會讓金融風險陡增。
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與水平,關鍵是要真正搞好搞活實體經濟,讓錢愿意進入實體的行業(yè)企業(yè)。搞好搞活實體經濟,必須從供給側發(fā)力,從產品、企業(yè)、市場、體制等層面入手,設法降低企業(yè)稅負,幫助企業(yè)更高效地運行,通過解放生產力,提高總體經濟效率和活力,建設支撐高質量發(fā)展的現(xiàn)代產業(yè)體系,提升實體經濟質量效益。
供給與需求是一枚硬幣的兩面,缺一不可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并不是要否定需求側,也不能過度倚重供給側而忽視需求側。
近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(wěn)定發(fā)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,要在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,注意支持形成最終需求,為實體經濟創(chuàng)造新的動力和方向。這說明,振興實體經濟,不能只在供給側發(fā)力,也要關照需求側。
當前,我國在需求側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不足,仍有巨大的潛力可挖。從投資看,我國的城鎮(zhèn)化、鄉(xiāng)村振興、區(qū)域協(xié)調發(fā)展、產業(yè)結構升級、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都有巨大的投資空間。從消費看,我國正處于消費升級提速的階段,居民消費加速從實物消費轉向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并重,而且農村消費市場的增長空間也在加速打開。因此,在投資和消費領域推進結構性改革,以改革釋放新需求,不僅有利于進一步引導供給側的投資,也將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實體經濟,推動經濟進入健康運行狀態(tài)。
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的過程中,應該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(wěn)健的貨幣政策,提高政策的前瞻性、靈活性、有效性。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(fā)揮更大作用。貨幣政策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,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;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,通過機制創(chuàng)新,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;要引導資金更多地支持企業(yè)加大技術研發(fā)投入,突破核心技術,帶動產品創(chuàng)新,提升中高端產品供給質量,讓實體經濟真正實起來、興起來,以更高質量的供給帶動有效需求的進一步擴大。(作者:林火燦)
點擊圖片進入專題↑↑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