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一條短視頻,同類內(nèi)容便源源不斷地涌現(xiàn),讓人欲罷不能;打開購物軟件,喜歡的產(chǎn)品總能映入眼簾,仿佛“心有靈犀”;甚至,不經(jīng)意間聊到某話題,相關信息也會紛至沓來……所有這些均非巧合,而是“算法”計算的結果。(2月5日《人民日報》)
算法,究竟有多厲害?作為數(shù)字世界的“主宰”,它如同空氣,彌漫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每個角落,深度改變著我們的工作、生活。未來學家馬克·古德曼曾寫道:“如果你控制了代碼,就可以控制整個世界!逼渫,不言而喻。
應當承認,算法是技術進步的產(chǎn)物,也給人類帶來了諸多便利。比如因為“計算”,網(wǎng)絡平臺得以精準“投喂”,用戶獲取服務的成本大幅降低。但近年來,從“信息繭房”到“大數(shù)據(jù)殺熟”,從誘導沉迷到隱私侵權——如果將算法比作一池春水,其水面從未平靜過,不時有爭議激起層層漣漪,甚至引來軒然大波。何以至此?因為越來越多人看清了算法的“真面目”。
算法,算計的是人性。你搜索什么、點擊什么,它就推薦什么,讓同質(zhì)化的內(nèi)容像捅了馬蜂窩一樣撲面而來。算法就像“讀心術”,會悄悄分析用戶的行為、喜好,給你“想看”的內(nèi)容、同樣觀點的信息,讓人處在“信息繭房”里,快樂不知時日過。所以,它真的是要提供更好的服務嗎?非也。算法預判你的預判,拿捏你的喜好,誘導你沉迷,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取悅你,最大限度提高用戶黏性,緊緊抓住你的時間、注意力。
算法,算計的是利益。在平臺商家眼里,算法說到底是工具,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具。“兩人同時訂酒店價格差一倍多”“3人買同趟航班價格不同”……人們不由地懷疑,所謂“算法”就是“算計消費者的方法”,它會對用戶進行“畫像”,分析、監(jiān)測用戶的消費能力,進而“看人下菜碟”,定制不同價格,實現(xiàn)經(jīng)濟利益最大化。
有人說,技術是中性的。此言不虛。算法是技術,沒有原罪,但算法的背后是人,是平臺、商家,是利益驅動。一些平臺唯利是圖,唯流量是瞻,試圖將每一個用戶看清看透、抓緊抓牢,將每一分流量榨出油來,這才是亂象之源。有調(diào)查顯示,超過70%的受訪者表示曾被算法推薦服務困擾,超過60%受訪者認為生活中普遍存在“大數(shù)據(jù)殺熟”。質(zhì)疑越來越多,反思持續(xù)“加碼”,“別讓‘算法’成為‘算計’”已然成為網(wǎng)民的共同心聲。
所以,有必要思考,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算法?它應該有“開關”,由用戶決定是否使用;應該“老實本分”,有底線、不逾矩,以合法合規(guī)為基本前提;應該向上向善,有正確的價值觀,真正為人服務,讓生活更美好……對任何平臺而言,用戶都是最寶貴的資源。用戶對算法亂象的反感,是呼聲、需求,也是趨勢、機遇。相信算法背后的人能聽到、看到,有朝一日以更“干凈”的算法贏得用戶、贏得市場。
(責任編輯:鄧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