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觀點: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,在高質量發(fā)展階段,城市更新意味著要滿足人民群眾更高水平、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需求。隨著我國城鎮(zhèn)化進程步入中后場,城市需要被賦予“新”的魅力,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,就要從“有沒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轉變。
近日,財政部辦公廳、住房城鄉(xiāng)建設部辦公廳聯(lián)合發(fā)布《關于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》,支持部分城市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,重點支持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。
從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,到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,“城市更新”都是關鍵詞之一。加快城市更新,打造宜居、智慧、韌性城市,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。
在高質量發(fā)展階段,城市更新意味著要滿足人民群眾更高水平、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需求。當前,大多數(shù)城市已經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“有沒有”的問題。然而,隨著我國城鎮(zhèn)化進程步入中后場,城市需要被賦予“新”的魅力,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,就要從“有沒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轉變。
目前來看,我國部分城市的基礎設施負載能力有待提高。例如,有些地方面對突發(fā)的極端天氣、緊急災害等特殊情況時,仍然會出現(xiàn)“看!、交通癱瘓等問題;而不少城市的無障礙設施建設缺失或維護不到位等情況,時常讓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等群體遭遇出行“障礙”。這些城市的“神經末梢”一旦“堵塞”,不僅制約著城市韌性的提升,更影響百姓安全健康、人民生活幸福。為此,要盡快補齊交通物流、防洪排澇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短板,不斷提升城市硬件水平。
除了以上提到的傳統(tǒng)基礎設施更新改造,城市基礎設施更新也包括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。事實上,從道路水浸預警、廣告牌墜落預警,到打造智慧交通治理體系等,近年來不少城市的“智慧”含量越來越高,“數(shù)字+”正在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載體。這也提示我們要同時發(fā)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,從而進一步推動城市的信息化、數(shù)字化和智慧化轉型。
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,各地已經開始行動。去年以來,河北石家莊通過探索“城市體檢、城市更新、城市設計”的工作機制,強力開展城市更新行動,建成石家莊石鋼工業(yè)遺址公園等標志性工程。安徽、廣東、四川等省份的多個城市則落地應用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實現(xiàn)“一塊屏幕看到整座城市”。
作為一個有機整體,城市也像人體一樣,需要有序“生長運轉”和“新陳代謝”。因此,在基礎設施更新改造的過程中,要結合不同規(guī)模、不同發(fā)展階段的城市的具體情況“對癥下藥”,是“小修小補”還是“全面鋪開”,都應具備完整的計劃。而且,對于長期運行的基礎設施,既要“建起來”更要“管起來”,不能“一改了之”,這樣才能確保城市的正常運轉和發(fā)展。此外,城市基礎設施更新不只是物質空間的簡單改造,還要考慮到產業(yè)轉型、居民生活提質等多個方面的情況。
總而言之,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,只有科學布局、合理規(guī)劃,才能重塑城市“生長”優(yōu)勢,“解鎖”更多發(fā)展機遇。(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)
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,原創(chuàng)評論、理論文章可發(fā)至cepl#ce.cn(#改為@)。詳見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。
相關文章:補上城市生活污水管網短板
“里子”好才更有“面子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