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:“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,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!边@種現(xiàn)象被稱為標簽效應。心理學認為,之所以會出現(xiàn)“標簽效應”,主要是因為“標簽”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,無論是“好”是“壞”,它對一個人的“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”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。給一個人“貼標簽”的結果,往往是使其向“標簽”所喻示的方向發(fā)展!皹撕炐笔怯梢粋實驗引出來的一個概念。心理學家克勞特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:他要求一群參加實驗者對慈善事業(yè)做出捐獻,然后根據(jù)他們是否有捐獻,分別說成是“慈善的人”和“不慈善的人”。相對應地,還有一些參加實驗者則沒有被下這樣的結論。過了一段時間后,當再次要求這些人做捐獻時,發(fā)現(xiàn)那些第一次捐了錢并被說成是“慈善的人”,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錢要多,而那些第一次被說成是“不慈善的人”,明顯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獻得要少。
這個實驗說明,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,他自己就會做出印象管理,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。這種現(xiàn)象是由于貼上標簽后而引起的,所以稱之為“標簽效應”。由此推之,當一個孩子老被家長說成笨孩子,他肯定會對自己的能力產(chǎn)生懷疑,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;當一位員工被老板認為是某些方面能力不行,他也肯定會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產(chǎn)生懷疑,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。所以,我們輕易不要給自己和別人貼上負面的標簽。
(責任編輯:李志強)